发布时间:2018-06-28 09:50:39 来源:中公教育
导语: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,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、时政模拟题、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。今天我们关注--时政热点:驱暑纳凉话扇子。
炎炎夏日,酷暑难耐,人们免不了打开电扇空调,营造清凉环境。然而,古代没有电扇或空调,人们的避暑方式完全依靠自然,或栖于树荫之下,或倚靠在水畔亭旁,最多的则是手摇一把扇子,以驱赶热气。在我国民间至今还传着一则以“扇子”为谜底的谜语:“有风不动无风动,不动无风动有风”。
扇子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至今已有三千余年。远古时期,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,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,进行简单加工,用来遮住太阳,并通过手摇而产生风凉,当时被称为“障日”,这便是扇子的初源。
到原始社会末期,舜为寻找贤才辅佐自己,亲自用羽和竹做扇,赠给贤人,以示诚意,史上称其为“五明扇”。晋代经学家崔豹所著的《古今注》中《舆服》一章中对此有明确记述:“五明扇,舜所作也。既受尧禅,广开视听,求人以自辅,故作五明扇焉。”由于此扇意在向民众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,因而得到了秦至汉各朝的沿用,但到了魏晋之时竟成为皇帝的专用。对此,崔豹在《古今注》中也有记载:“秦,汉公卿、士大夫,皆得用之。魏、晋非乘舆(皇帝)不得用。”
到了殷周时期,出现了一种采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大扇,置上长柄,称为“翟扇”,也称为“羽扇”。这种“羽扇”显然不是用来祛暑取凉,而是作为显示皇帝权力的一种仪仗品,高擎于帝王身旁,这种仪仗一直沿袭到清朝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《秋兴》一诗中对这种习俗进行了描述:“云移雉尾开宫扇,日绕龙鳞识圣颜。”
皇帝专用的扇子或是用来做仪仗的扇子,普通老百姓自然不能使用,但民间作为拂暑纳凉、驱虫赶蝇工具的扇子却在不断发展,到了汉代已十分普遍。最早的扇子是一种长方形的苇编物,《尔雅》中就记载道:“以木曰扉,以苇曰扇。”到了汉代,扇子的面料除传统的苇草之类外,还出现了轻巧简便的竹扇,随后又出现了以竹为图框、以绫绢为扇面、上画山水楼台、草虫花鸟等图案的纨扇,也称“团扇”,多以骨、玉、象牙等为柄,坠以流苏,显得珍贵尔雅。初期多为圆形,后乃有长圆、扁圆、梅花、葵花、海棠等样式,宜于书画。当时这种纨扇宫中用得较多,故又称“宫扇”。一位姓班的宫女还写过“齐地初成雪白纱,宫扇满月亮固圆”的诗句,对宫扇的用料、形状进行了描述。
隋唐两代,盛行于世的除原有的宫扇和羽扇外,还出现了纸质折扇,其扇面呈半圆弧形上宽下窄向四处呈辐射状,制作也越来越精良考究。一般的采用竹制,贵重的则采用象牙、玳瑁、檀香等名贵材料制成扇骨,扇面则分洒金、混金、捶金、涂香数种,有的还请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细刻,成为一件珍贵艺术品,一扇之价,值以百金。
自北宋时起,随着折扇在民间的普及流行,其制作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,其中以杭扇、苏扇最为著名。杭扇与杭州的龙井茶、丝绸并称“杭城三绝”,有多种形式的制作,其中又以黑纸扇最为著名,它以柿汁涂扇面,色泽乌黑,经久耐用,既可消暑又可遮阳。苏州的折扇以白纸扇为主,制作考究,工艺精良。两地折扇多以竹子为扇骨,以纸绢为扇面,雅致细腻,素有“苏杭雅扇”之称。一些文人雅士从此时开始在折扇上题诗作画,明代的唐伯虎、文征明、沈周和清代的石涛、八大山人、任伯年、吴昌硕等,都喜欢在扇面上作画题诗,题材广泛,风格多样,一个个都可谓画扇高手。折扇扇面虽幅不盈尺,但花鸟虫鱼、山水仕女、人物故事等应有尽有,堪称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品种。一把普遍的扇子,一经名家题诗作画便身价倍增。扇子精湛的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绘画的完美结合,两者相得益彰,浑然一体,真是妙趣横生,令人爱不释手。同时,中国折扇开始走世界。清朝乾隆时期,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,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。
民国时期,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,但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,而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。在此之前,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,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,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,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。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,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,确实令人耳目一新。
至于说文学作品中有关房子的描写以及歌舞百戏用扇子当道具,那可谓是信手拈来。吴承恩的《西游记》中就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记载,而且记述了真芭蕉扇的效果:“孙大圣执着扇子,行近山边,尽气力挥了一扇,那火焰山平平息焰,寂寂除光;行者喜喜欢欢,又一扇,只闻得习习潇潇,清风微动;第三扇,满天云漠漠,细雨落霏霏。”而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中描写的扇子对丰富人物性格、推动情节发展都有前瞻不同凡响之处,如第三十回的“宝钗借扇机带双敲”、第三十一回的“撕扇子作千金一笑”、第四十八回的“石呆子因扇遭祸”等,都是借扇子写出人物的性格,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作了相应的伏笔与铺垫。在描写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的电视剧中,乾隆皇帝手中的一把折扇既是身份的象征,又是防身的利器,一把扇子在乾隆的手中可谓是翻飞自如、变幻莫测。
而今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几乎家家备有电扇或空调,手摇的各种扇子大多已经“下岗”,变成一种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,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。
文/袁文良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责任编辑(刘宝珠)